月明秋水用户39256703

第301章 敌手落败之谜(第2页)

 11月20日,江浙联军开始会攻金陵城。激战十多天之后,至次月3日,金陵城完全光复。

 大势已去之际,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在倭国军舰的掩护下,逃亡上海。江防军统领张勋,眼见败局已定,率残部逃往徐州。至此,盘踞金陵的清廷三巨头,就此作鸟兽散。

 硝烟散去,12月下旬的这一天,赵昭婷和徐海韬,在公事之余,就在外面漫步一下。

 路过两江总督府的时候,赵昭婷这样说道:“海韬啊,如果那天夜晚,我和涂头领等人行刺成功的话,接下来的光复金陵城,我方就会少付出一些代价了吧?”

 徐海韬淡淡一笑:“赵姑娘,按照当时的局势,无论如何,我方都是要光复金陵城的。以后的事情也证明了,就算张人骏、铁良、张勋等人肢体完好,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赵昭婷暗自寻思道:徐大哥的这几句话,是不是有点顾左右而言他的味儿吧?是啊,对于行刺来说,无论得手与否,我们区区几个人,在敌方的重重防卫之下,要想全身而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只要还有别的选项,一般情况下,近几年,盟会上层,也不太主张行刺了。当然,从徐海韬的角度来说,我和涂头领等人,只要进了总督府,多半就是有去无回的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是不愿意我们孤身犯险的。是啊,如果战场上能够决出胜负,确实也没必要再去行刺了。徐大哥这个人,还是有着深谋远虑的一面的。

 当然,那也只是“如果”了,那马先生大呼小叫之后,我们就已经暴露了,也只能是“走为上”了。此刻想来,就像当初那徐锡麟,就算行刺成功了,也没能够改变什么,因为,那几年,清廷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最让人惋惜的,自然就是一代女中豪杰秋瑾了,她虽然自称“鉴湖女侠”,然而,却没能够在出民水火的兴复大业上,多纵横驰骋一些年月,只能说是抱憾而去。此时此刻,她若在天有灵,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这兴复大业,多少的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先烈,才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乾坤力挽回”的一幕幕!而我和海韬呢,亲历了金陵城光复的那些个白天与黑夜,对于民主共和,也就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与理解……

 到了这一天,是可以好好回首一番的了。

 最初,由于敌强我弱,对于能否攻占这金陵城,我方的信心,并不是很足。更让人放心不下的是,湖北那一边,也是战事吃紧。在那种情况之下,我们的那颗心,都快要提到嗓子眼了。不难想象,我们最不能接受的结果,其实就是,我方损兵折将,攻不下这金陵城。与此同时,湖北那边的大好形势,也毁于一旦。这样一来,我们就只能去面对双线失利的局面了!到了那种时候,还真的会涌上“数年心血,毁于一旦”的感慨了。这几年,对于失败,我们也是屡见不鲜的了。

 然而,这一次,我们顶住了压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切,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屡败屡战之后,我们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了。当初,江浙联军到来之后,我方也只是两万人众,只相当于对手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打起仗来,是要以一当二的。然而,我们的这些军人,都接受过新思潮的熏陶,懂得为谁而战,懂得胜利意味着什么,懂得如何攻坚克难。反观敌手,他们只懂得当兵吃粮,只知道个人的一点蝇头小利。这样一来,他们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此消彼长之后,我方渐渐就以守为攻,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最终克敌制胜。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最明显的就是,那位袁大人,对于金陵城的局势,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做法,并没有派出援军。对于这一点,我们最初也设想过了,只是,并不敢指望太多。于是,当这一切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那么,这位袁大人袖手旁观的背后,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呢?其一,他多半是把北洋军看做自己的私人武装了。因此,他不想为金陵城的得失,折损自己的力量。是啊,这金陵城又不是他家的,他又何必甘冒大险呢?于是,当总督府里的那些头头脑脑,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了,他也只是发出一封不咸不淡的密电,“东南半壁,悉赖我公”云云。不难想象,如果袁大人就在眼前,总督府的那些头头脑脑,多半就会指着对方的鼻子怒吼起来了。更要命的是,敌方的舰艇,也在这时候阵前起义。这样一来,两江总督府,大势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