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风雨守望(第2页)
眼见涂头领的分析,入情入理,赵昭婷也就放下心来了。
休整片刻之后,一行四人再经过一番周折,找到了城外的新军。
11月3日,在群情激奋、大势所趋的局势之下,经过盟会成员的不懈争取,新军统领徐绍帧最终决定,与总督决裂,发动起义。
经过数天激战之后,由于敌强我弱,新军在秣陵关一带失利,只能暂时处于守势。
在此紧要关头,盟会总部召开紧急会议,策动江浙各军组编联军,作为光复金陵城的主力。与此同时,通电已光复的各省,速派援军,共赴光复大业。至11月11日,新组编的江浙联军,总兵力已达万余人。然而,就算是这样,新军与旧军相比,人数上依然处于劣势。
这一天,赵昭婷、徐海韬遇见了自武汉方面赶来的援军,其中就有小玲子和牟煜明。
赵昭婷看得出来,小玲子的脸上,颇有担忧、不安的神情,就这样问道:“小玲子,目前,武汉的局势怎样了?”
皱了皱眉头之后,小玲子这样说道:“目前,清廷的军队,在战场上是处于上风的。目前,义军在黄兴的率领下,苦苦支撑着……”
听到“苦苦支撑”这几个字的时候,赵昭婷一时也是秀眉紧蹙:如此说来,目前的局势,倒是不能掉以轻心啊!此前,我们所想的是,既然武汉首义告捷,紧接着,整个湖北也为军政府所掌控。这样一来,由于金陵一带敌强我弱,因此,从湖北方面派遣部分援军,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在我们看来,只有拿下金陵城,整个江南地区,才能连城一片,才能够与清廷分庭抗礼,继而一统南北。
这样的想法,按照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说得远一点,好几百年之前,大明王朝的建立,也是这样的:先是定都应天府,再图谋北伐。当时的应天府,也就是现如今的金陵城。
那么,当年洪武大帝能够做到的事情,到了现在,就有点难以复制了呢?从明面上看,现如今,清廷的军事力量,还是不容小觑的。特别是,通过小站练兵,北洋系的那支军队,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正面硬拼的话,还占据了上风。如此一来,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从常理上说,湖北一省,是首义之地,是我们盟会好不容易才拿下的一个省份,自然不容有失。只是,面对着北洋军的凌厉攻势,我方已然处于下风。如此一来,原先派出的援军,是不是要回撤呢?
事情的蹊跷之处,也就在这儿了。按照说,北洋军既然已经占了上风,却没有“得寸进尺”,原因何在?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一仗,其实是打给清廷和列强看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愿意,扩大战果,也不是就没有这种可能性。只是,如果没有什么益处,我为什么还要接着往下打呢?也就是说,北洋系只是在待价而沽。他们所想的,是在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此的小算盘,不可不察啊!
我们的对手,并非铁板一块:对于这种情形,此前,我们只是听到一点风声。现如今,倒是可以坐实的了。是啊,我们的对手,他们内部之间,也有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一面。
然而,光是知晓这一层意思,又有何意义呢?
我们所要做的,除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一来,方能审时度势,做出明智的选择。是啊,北洋系自然希望,我们能够为他们所吓倒,撤回前往金陵城的援军。这样一来,也就他们类似于围魏救赵的计策,得逞了。而对于我们来说,金陵城所部,本来就左支右绌,如此一来,就变成寡不敌众,任由总督府的守旧势力宰割了。
是啊,可不能中了对方的圈套!
由此看来,那些援军,既然都已经来了,就不能再往回撤了。无论如何,这个金陵城,都是要拿下的。至于武汉那边的防务,既然北洋系只是“佯攻”而已,那么,我们也不妨再淡定一点,先看清对方的筹码再说。是啊,北洋系的那些首脑人物,对于金陵城这边的局势,更多的,只怕还是在观望吧?甚至,就算是金陵城被攻陷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无所谓的。甚至,他们还会以此来暗示清廷:看吧,正是你们不重用我们北洋系,才导致了金陵城的陷落。甚至,也不妨再进一步设想,如果没有我们北洋系撑腰,你们所能够掌控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