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女主一往无前(第2页)
徐锡麟和秋瑾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如果只是一个故事,或许,尚不足以使我如此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这样的故事,其实并未真正远去,毕竟,我们这些活人,所即将要面对的,依然是那风雨如磐的岁月。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尽管身为女中豪杰,秋瑾也还是希望别人能够了解、理解自己的。于是,她才会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的感慨。
或许,当时她也不曾想到,那一句“英雄末路当磨折”一句,竟然会在数年之后,一语成谶。其实,“末路”一词,常常是和“穷途”连在一起的,常常带着某种悲情的色彩,具有某种悲剧的意味。
万丈红尘之中,“何处觅知音”?这是秋瑾的感慨,或许,也是不少仁人志士的真实感受吧?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为世人所理解,甚至,还会受到其中某些人的毁谤与污蔑。
不过,这又如何呢?
历史的尘埃,总有消散之时,到了那种时候,那些是非曲直、忠奸善恶,自会有一个较为公平的评价。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再说,如果只是为了等着别人的一个好口碑而为人处世,又有多少意思呢?你做得再好,付出再多,就真的能够讨得所有人的欢心与首肯吗?再说,在这样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里,你为一类人出头、做主,肯定就会得罪另一类人。
秋瑾,一代女侠,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如果真能够选择,能够与她见上一面,再跟她说上几句话,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我的这些思绪,也就不会如此纷扰了吧?
从秋瑾的故事里,我真正所想的,究竟会是什么呢?
人们所听到的每一个故事,会是平白无故地吗?
就算是无意之中听到,你如果对那个故事不感兴趣。那么,你就不想往下听了。就算是勉强听下去,很快也就会淡忘的。而那些能够打动你内心的故事,就算只是听了个一鳞半爪,以后的日子里,你也会想方设法,时时留意,以窥全豹。
由此看来,我们喜欢听故事,就包含着这样一个原因,那就是,希望能够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这个故事,会对自己有所触动、启迪,或是心生感慨什么的。那些故事,确实不是白听的。而你所听到的故事,似乎会与你,有着某种不解之缘。
离开京口北固亭之后,我和徐海韬,也就算是踏上征途了吧?我们所要做的那些事情,是不会见容于当道的。那些日子里,我慢慢也就想清楚了:对于这件事情,徐海韬并不曾刻意想我灌输什么大道理,非要我如何如何的。看来,他是这样想的,这种要掉脑袋的事情,确实是勉强不来的。换一句话说,除非当事人有那样的觉悟,心甘情愿,否则,都将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这一刻,在决定自身命运的这件事情上,别人是无法替你做出选择的。
人在歧途,又该如何呢?
其实,对于强加于己的做法和事情,我也是难以接受的。当初,生父为了自己的面子,硬是要徐海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就坐在一旁的我,对于父亲,非常反感。其后的事实也证明了,我父亲的决定,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既然是这样,在内心深处,其实,我也不希望徐海韬说出什么话语来,非要我如何如何的。是这样的,想清楚之后,我会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决定的。
是啊,当时我父亲也说到,这参加科考的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后,徐海韬如果依然没能在科场上有所作为的话,就可以回到鑫辉号。在那儿,会有一个优渥的职位,在等着他的。
这科考,是朝廷方面作出决定,要终止的。因此,这五年的期限,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徐海韬完全可以这样说:不是我不想参加,而是,这科考本身就已经不存在了,又叫我如何去应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