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三生陌上烟(第2页)
而前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
那个梦,也是蛮长的吧?醒来之后,我只是隐隐约约地记得,梦里所遇到的那几个人,也曾经吟咏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样的诗句。至于当时我所在的地方,是不是金陵城,倒是不敢确认。快醒来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就在一个亭子里,斜倚着亭子里的一根廊柱。而那亭子上方,赫然写着两个行书大字:
昭亭!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说这世上,亭子自是不少,像什么“陶然亭”“醉翁亭”“兰亭”,一直为人们所心口相传。至于“昭亭”嘛,梦醒之后,我一直想不起会是在哪儿,或者说在什么时候听说过?总而言之,是两眼一抹黑。
当然,换作另外的一个人,他(她)也就是微微一笑:这梦境嘛,一向都是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切不可信以为真。
本来,对于这样一个梦,我也可以一笑了之的。
只是,既然这“昭亭”,与我的官名“昭婷”同音,似乎就没那么简单了吧?万一,它真的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于是,醒来之后,闲着无事,我就信手翻阅起几本古书来。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本诗集里,有这样一种说法,“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讳,易名为“敬亭山”。
寻思片刻之后,我总算想清楚了:司马炎建立西晋之时,由于他父亲单名一个“昭”,因此,这“昭亭山”就不能再叫了,于是就变成了“敬亭山”。
司马昭啊司马昭,你的功过是非,自是众说纷纭。不过,你居然只因为自己的名字,就让一座名山改了名字。单凭这一点,你也足以让后人不时记起言及了。
是啊,“昭亭山”那么大的,如果建有几个亭子,那些亭子,如果就此名唤昭亭,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吧?
只是,对于我来说,如果“昭亭”真的就位于“敬亭山”一带,也没多大意思:如果能够自由选择的话,我倒是宁愿,这“昭亭”,就在金陵城附近。这样一来,有朝一日,看完那“朱雀桥”与“乌衣巷”之后,我就可以顺道去看一下那与我同名的“昭亭”了。
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甚至,有点像呓语。
这“敬亭山”位于安徽,无论如何,距离金陵,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也就是说,也不是我想去就能够去的。
再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真有前世,那么,我的前世,极有可能去过那敬亭山。接着,又在那座山上,见到了昭亭。说不定,还会想起自己当年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多年以后,就有一些残存的信息,丝丝缕缕的,就像那一阵清风,来到我的梦境里。甚至,有可能向我预示些什么。然而,那些信息,毕竟太过久远,对于我来说,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实在难以辨明清楚。于是,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
如此说来,梦境毕竟还是出现过的。只是,由于水平和阅历有限,我难以索解而已。当然,如果换作一般的人,对于这样的梦境,也只是一笑置之而已。毕竟,这样的梦境,对于自己所在的现实,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且,大白天里,多半还要为生计而奔波劳碌,也顾不了那么多的。这样一来,再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梦境,也就彻底地遗忘了。
不过,对于我来说,事情似乎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些天,一直都是阴雨绵绵的,我没必要外出,也不至于就到了为生计发愁的阶段,因此,既然还能够记起,自然就要仔细斟酌一番的了。
如此一来,也就不妨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嗯,先从那两句诗说起吧?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诗,不过,它的源头,或者说,所写的却是东晋时候的事情。据相关的史料,东晋立国之初,王谢虞桓等门阀士族,在当时的政坛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那“王与马,共天下”的典故,就说出了琅琊王家的地位:堂堂的东晋皇帝,要与王氏共治天下,同坐龙椅!这样的声势,甚至,就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就是到了东晋末年,晋室的倒数第二个皇帝,娶的依然是王氏的女儿。注意,皇上一向都是三宫六院的,而那位王家的女儿王神爱,却是被立为皇后的。皇后为后宫之首,母仪天下。由此也不难想象,近百年之后,琅琊王氏,依然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