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兴明常青椒
第455章 封王将相(上)(第2页)
只见朱文正娓娓道来:
“人们有钱置办田产,本来也不是件坏事。
可叔父想过没有,第一代人富起来,多半靠的还是自家本事,多少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可第二代呢?
这些人打出生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若是不学无术,什么也不干,只靠着祖上留下的田产放租收钱,对国家又能产生什么助益?bi
他们不事生产,靠地赚钱,赚了钱又买地,买了地又放租。
长此以往,土地慢慢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大量勤劳善良的百姓,却只能给他们打工种地。
百姓挥汗如雨,辛劳苦顿,到头来却未必能吃饱穿暖。
若是遇上灾荒打仗,百姓负担苦不堪言,国家如何能安稳?”
朱文正所言,正是历史上的明末景象。
那时大明土地被大量集中在权贵手中,又偏逢大灾之年,再加上万历四大征,彻底耗尽了明朝的气数。
各种兵役杂税,让本就勉强度日的百姓,从根本上失去了活路,于是“迎闯王,不纳粮”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朱元璋虽然不能预见未来,但侄儿的这番话却深深触动了他。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不正是靠给地主种地讨生活的吗?
那时候,老朱一家每日起早贪黑,辛苦干上一年,到头来一半收入却要白白进了地主家口袋。
他们自己靠吃野菜,喝稀粥充饥,时常饿得头晕眼花。
平时还好,虽说饥渴难耐,咬咬牙至少饿不死,可一旦遇到荒年,那就真的是天要绝人之路了。
朱元璋的爹娘,就是这么活活饿死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为朱文正的深谋远虑感到叹服。
限制土地买卖,势在必行!
老朱一边在心中下定决心,一边接着往下看去。
只见朱文正又提到,要给每家每户划分自留地,自留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传给后代耕种。
按照朱文正的解释,这些自留地是国家稳定的基本保障。
只要百姓人人都有地种,就算他们外出闯荡一败涂地,又或遇到什么灾祸,最低限度也有老家这条退路可走,不至于彻底没了活路。
“给别人留退路,也就是给自己留退路!”
此言深得老朱之心,朱元璋老怀大慰,他是分明看出来,朱文正的这些建议,是真真切切的为大明社稷着想。
朱文正,果然咱老朱家的麒麟儿!
朱元璋忍不住拍手称赞道:
“人们有钱置办田产,本来也不是件坏事。
可叔父想过没有,第一代人富起来,多半靠的还是自家本事,多少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可第二代呢?
这些人打出生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若是不学无术,什么也不干,只靠着祖上留下的田产放租收钱,对国家又能产生什么助益?bi
他们不事生产,靠地赚钱,赚了钱又买地,买了地又放租。
长此以往,土地慢慢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大量勤劳善良的百姓,却只能给他们打工种地。
百姓挥汗如雨,辛劳苦顿,到头来却未必能吃饱穿暖。
若是遇上灾荒打仗,百姓负担苦不堪言,国家如何能安稳?”
朱文正所言,正是历史上的明末景象。
那时大明土地被大量集中在权贵手中,又偏逢大灾之年,再加上万历四大征,彻底耗尽了明朝的气数。
各种兵役杂税,让本就勉强度日的百姓,从根本上失去了活路,于是“迎闯王,不纳粮”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朱元璋虽然不能预见未来,但侄儿的这番话却深深触动了他。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不正是靠给地主种地讨生活的吗?
那时候,老朱一家每日起早贪黑,辛苦干上一年,到头来一半收入却要白白进了地主家口袋。
他们自己靠吃野菜,喝稀粥充饥,时常饿得头晕眼花。
平时还好,虽说饥渴难耐,咬咬牙至少饿不死,可一旦遇到荒年,那就真的是天要绝人之路了。
朱元璋的爹娘,就是这么活活饿死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为朱文正的深谋远虑感到叹服。
限制土地买卖,势在必行!
老朱一边在心中下定决心,一边接着往下看去。
只见朱文正又提到,要给每家每户划分自留地,自留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传给后代耕种。
按照朱文正的解释,这些自留地是国家稳定的基本保障。
只要百姓人人都有地种,就算他们外出闯荡一败涂地,又或遇到什么灾祸,最低限度也有老家这条退路可走,不至于彻底没了活路。
“给别人留退路,也就是给自己留退路!”
此言深得老朱之心,朱元璋老怀大慰,他是分明看出来,朱文正的这些建议,是真真切切的为大明社稷着想。
朱文正,果然咱老朱家的麒麟儿!
朱元璋忍不住拍手称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