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兴明常青椒
第342章 一锤定音(第2页)
杨宪处处受排挤,啥都干不成,这让一个能干又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十分难受不满。
但想要对抗淮西集团这种庞然大物,杨宪的实力明显不够看,这个时候,就应验了那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杨宪决定拉刘伯温一把。
随着他的出列,陆续又有几名官员跟随着附和杨宪。
这下子,刘伯温这边也小有声势了。
两帮人泾渭分明,势同水火,这是大明开国以来,朝堂上纷争最为激烈的一次。
朱元璋也看出味了,脸色开始变得十分凝重,这种情况下刘伯温根本没有退路,一旦退了,就是满盘皆输,连带支持他的人,以后都抬不起头来。
于情于理,朱元璋都很支持刘伯温,毕竟李彬的事情罪大恶极,杀了也能震慑那些跃跃欲试的不法之徒。
现在的关键就是,杀了后到底会不会下雨?
万一不下雨,就应验了淮西派“有伤天和”的预言!
在古代,这可不是个小事,一旦得罪了天神,造成气象灾难,就连皇帝都是要下罪己诏的!
朱元璋紧紧盯着刘伯温,却见对方一脸从容,仿佛胸有成竹一般。
刘伯温的确精通天象,曾数次预测过刮风下雨。
去年也是大旱,刘伯温就建议朱元璋平反冤案,树立法度,老天一定会下雨,结果真被他说中。
朱元璋心想,既然你这么有把握,那我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接着,朱元璋大手一挥,用威严沉稳的语气说道:
“李彬触犯国法,证据确凿,当于午门处斩,以儆效尤!”
这是最后的一锤定音,皇帝金口玉言,既然下了结论,就容不得他人再议!
支持刘伯温的人听完个个面露喜色,犹如打了大胜仗一般开心,要不是还在朝堂上,他们恨不得跳起来欢呼庆幸。
反观李善长这边,个个垂头丧气,如丧考批。
尤其是李善长,面如死灰,浑身僵硬,半天不知道动弹。
表面上看,李彬案杀的就是一个李彬,其实却大大动摇了李善长的威信。
人家为啥要跟着你李善长混,不就是觉得大树底下好乘凉,你李善长能罩得住?
但想要对抗淮西集团这种庞然大物,杨宪的实力明显不够看,这个时候,就应验了那句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杨宪决定拉刘伯温一把。
随着他的出列,陆续又有几名官员跟随着附和杨宪。
这下子,刘伯温这边也小有声势了。
两帮人泾渭分明,势同水火,这是大明开国以来,朝堂上纷争最为激烈的一次。
朱元璋也看出味了,脸色开始变得十分凝重,这种情况下刘伯温根本没有退路,一旦退了,就是满盘皆输,连带支持他的人,以后都抬不起头来。
于情于理,朱元璋都很支持刘伯温,毕竟李彬的事情罪大恶极,杀了也能震慑那些跃跃欲试的不法之徒。
现在的关键就是,杀了后到底会不会下雨?
万一不下雨,就应验了淮西派“有伤天和”的预言!
在古代,这可不是个小事,一旦得罪了天神,造成气象灾难,就连皇帝都是要下罪己诏的!
朱元璋紧紧盯着刘伯温,却见对方一脸从容,仿佛胸有成竹一般。
刘伯温的确精通天象,曾数次预测过刮风下雨。
去年也是大旱,刘伯温就建议朱元璋平反冤案,树立法度,老天一定会下雨,结果真被他说中。
朱元璋心想,既然你这么有把握,那我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接着,朱元璋大手一挥,用威严沉稳的语气说道:
“李彬触犯国法,证据确凿,当于午门处斩,以儆效尤!”
这是最后的一锤定音,皇帝金口玉言,既然下了结论,就容不得他人再议!
支持刘伯温的人听完个个面露喜色,犹如打了大胜仗一般开心,要不是还在朝堂上,他们恨不得跳起来欢呼庆幸。
反观李善长这边,个个垂头丧气,如丧考批。
尤其是李善长,面如死灰,浑身僵硬,半天不知道动弹。
表面上看,李彬案杀的就是一个李彬,其实却大大动摇了李善长的威信。
人家为啥要跟着你李善长混,不就是觉得大树底下好乘凉,你李善长能罩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