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兴明常青椒

第108章 税收强国


  众所周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低税收朝代,作为一个领土面积远超宋代的庞大帝国,明代税收却常常只有宋代的八分之一不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从朱元璋时代定下的税收政策。

  朱元璋自己是农民出身,受过贪官奸商的严重盘剥,对商业行为有着严重的偏见。

  所以,朱元璋建国后,一直走得是重农抑商的路线,不但对商业行为采取限制,还实行严厉的海禁,甚至连商业税也懒得收,几乎快要没有。

  以1578年的浙江金华县为例,这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按常理应该能贡献出大量税银,但当年实际收入的商业税只有不足7两,这是一个多么离谱的数字!

  就连金华县在地方志中也只能坦率承认,该地的商税征收,实际已经停止了很长时间。

  商业收不到税,那就只能从农业入手,偏偏老朱又是个非常同情农民的人,他制定的农业税也是历代最低水平。

  到底有多低呢?

  洪武初年,一亩地只收大约三到四斗米,即便这么低,后来还进一步下调,调整为每亩只需缴纳一斗米。

  明代一斗米合约十八斤左右。

  而明代一亩地的平均产量,大约在三百四十斤上下(南北方会有一些浮动)。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如此低廉的收税,要如何供养一个庞大的帝国呢?

  官员的工资要发,将士的军饷要发,打仗要花钱吧,治水赈灾也要花钱吧,那么钱从哪里来呢?

  老朱一拍脑门,想出一个绝顶妙计,那就是削减官员俸禄,让士兵自己种田,养活自己。

  不得不说,这套办法,在乱世还是很有用的。

  那个时期生产力被严重破坏,一方面税收确实不高,另一方面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生活的要求都很低,能吃饱肚子,活下来就行。

  但随着大明朝的建立,这套制度就慢慢行不通了。

  当官的也是人呐,十年寒窗苦读,最后挑上一副重担,不说升官发财,手里拿的薪水,却连养家糊口都不够,这谁还能干得下去?

  以明代最著名的清官海瑞为例,他一生清廉,从不贪污受贿,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连肉都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