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不能让皇帝再这样错下去了!(第2页)

 其实,听了刚才刘伯温的描述,在场的这些百战悍将,心里大都有了谱。

 并非是日本太强,只是飓风作祟,导致登陆的士兵数量锐减,士气更是低迷,再加上失了地利,这才大败亏输。

 若是能解决这几个问题,那个孤悬海外的小岛,难道还真能有什么军事天才?

 “陛下,荡平日本,何须五万?”徐达挺胸傲立,正色道:“臣亲自率领三万精锐,若不能拿下日本岛,愿提头来见陛下!”

 哈哈,好!

 朱元璋心中畅快,看着这位始终跟自己站在一边的老哥哥,知道这回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支持自己,哪怕那个决定,他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军令状,未必是真,只是表达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态度。

 有了这份气势,也就够了!

 而自己要做的,就是不惜重金,打造最好的舰船,把五万最精锐的明军士兵,平安送到日本本土,绝不能跟元军一样,看似人数众多,却将大部分人都葬身大海,不但最后作战的军队所剩无几,更重要的是士气遭到沉重打击,还怎么打仗。

 朱元璋深知,士气是极为重要的东西。

 士气高昂的两万人,甚至能轻松吃掉士气低迷的十万之众!

 这样以少胜多的例子,在历史上绝不罕见。

 比如说……

 呃!

 朱元璋忽地想到刚刚听说的土木堡之战。

 晦气!

 倒也是个例子,只不过在那个例子中,士气损失殆尽的,竟是大明的一方,数十万人被区区三万瓦剌人砍瓜切菜似的杀了个干净,丢人啊!真的是太丢人了!

 朱祁镇!!

 恨不能去往那个时代,亲手拧下那个不肖子孙的脑袋!

 既然徐达已经立了军令状,接下来就是找钱造船的老话题了。

 朱元璋目光望向大明的钱袋子,户部尚书杨思义,杨思义立刻苦着脸,一副要钱没有要老命倒是有一条的架势。

 可是除了他,当朝的衮衮诸公,谁还能给朱元璋变出钱来?

 没人说话了。

 该劝谏的,都劝谏了。

 先是户部老尚书杨思义,不顾个人生死,当众违逆圣旨。

 随后是诚意伯刘伯温,以前元两次攻打日本失败的例子作为前车之鉴,希望陛下能收回圣旨,不要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