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习惯抄作业的朱元璋(第2页)

 最近这不是来了一波各国的使团么,朱元璋作为皇帝,必须要代表大明接待使团,赐给他们上殿磕头的荣耀,但这里面关系到的国格、礼仪、流程等繁琐事项,因为之前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参照,首先把鸿胪寺的官员累得够呛,然后还得一次次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也是不胜其扰。

 况且,有几个问题,鸿胪寺内部意见居然也并不一致,无法定夺之下,也把问题最终抛给了皇帝,主打一个不背锅。

 朱元璋看着愈发心烦,索性故技重施,化作毛老爹,径向淳化县而去,打算抄个作业,听听秦枫这边的想法,估摸着秦枫来自未来,那时候的人自然见多识广,想必对于如何接待这些乱七八糟的外国使者,也有丰富的经验。

 偷听心声,也有三年了。

 朱元璋同志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毛骧打配合,再凭借之前跟秦枫建立的良好关系基础,尽管秦枫忙于府试命题,朱元璋还是很容易就从心声中得到了需要的答案。

 厉害厉害厉害!

 要不是秦枫,咱差点又吃亏了!

 朱元璋叹为观止,越琢磨越觉得道理深刻,这个秦枫的心声里,全都是真知灼见啊。

 表面上,好像大明丢了面子,有失泱泱大国的风度。

 但实际上……谁占便宜谁知道啊!

 按照秦枫心声里的说法,面子这东西根本不重要,况且对于那些小国,大明需要什么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是最应该摒弃的可笑想法。

 一下子收了这么多属国,要是拿不到实惠,还不如不收,就那些鸟不拉屎的国家,有的根本不知道应该进贡什么,千里迢迢拿过来的东西,擦屁股都嫌硬,必须敲打敲打,让他们知道大明不是收破烂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大明也不是开善堂的!

 有了这样的心声作为指导思想,朱元璋心领神会,回到宫中第二天,便正式在金銮殿上,接待共计十二国的朝贡使团。

 “必须尽快找到公主殿下!否则大明皇帝若是见怪,我们就全完了!!”

 公主殿下?

 秦枫一惊,皱眉思忖着,是不是自己的古棒语掌握不到家,听错了音。

 难道这支朝鲜使团里,还包括朝鲜公主么?

 总不会是来旅游的吧。

 朝鲜使团,已经是最后的一支队伍,待全部通过淳化县,一场热闹便渐渐落下帷幕。

 接下来,他们如何入京,如何见驾,如何凭借各自的礼物和诚意,表达自己对大明的崇仰和尊重,那就是另一番热闹了,自有专门负责外交的部门鸿胪寺负责接待以及安排。

 秦枫作为应天知府,保障队伍顺利通过应天府管辖的范围,已经尽到了职责。

 虽然最后那句话令他心生疑窦,秦枫却也没太往心里去。

 因为他手里还有重要的事情要操心。

 那自然就是即将开始的应天府府试。

 洪武五年,大明最重要的事,就是重开科举。

 这件事,甚至比暂定于下半年的太子大婚,更加重要,因为它牵涉着全国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以及关乎到大明未来的国计民生。

 目前缺乏的大量官员,都要从这次科举中选拔出来,再充斥到各地。

 因此,秦枫尽管可以提出跟朱元璋圣旨并不完全相符的选拔方式,却不敢对科举本身有丝毫怠慢。

 如今,经过各县的县试,通过第一轮选拔的人员名单,已经交到了应天知府秦枫手里。

 其中,秦枫亲自主持的淳化县县试,共选出四十九个入围者。

 有趣的是,其余诸县,交上来的名单,不约而同,都不超过四十人,其中最少的句容县甚至只有二十三人。

 其中缘故,耐人寻味。

 倒不见得是各县的标准更严苛,或者人才更稀少。

 主要是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应天知府秦枫,之前曾是淳化知县,淳化县的枫兰县学,就是这位秦大人一手创建的。

 所以,这事情还用再动脑子么?

 什么档次,敢跟秦大人主政的淳化县,选出同样的人才数量?

 尊重领导,这是几乎烙印在每个华夏人基因里的习惯。

 因此,秦枫现在手里拿到的府试名单,一共两百九十三人,按照秦枫的规则,选出的这不到三百人里,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最小的还不到八岁,最大的则已经超过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