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武夫佩奇粉嘟嘟

第141章 狄子道,堪称年轻一辈第一人(第2页)

  换句话说,那就是越抽象的哲学,那就越有逼格。这也是事功要进阶的方向,没办法,狄咏以后还真得弄出一些事功的抽象理念出来,或者让别人弄也行,否则事功这一道,在某一类哲学层面上,还是容易给人一种逼格低的感觉。

  这也是狄咏不敢轻易著书立说的原因所在。历史上的事功后来在儒家圈内式微了,兴许也有这个原因。而理学越发兴起的原因之一,也就在这形而上。

  反倒是皇帝赵祯,对狄咏的事功起了兴趣,开口问道:“这事功一道,可大兴乎?”

  为什么皇帝会对事功感兴趣?因为皇帝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他与那些儒家不一样,他并不那么追求哲学上的问题,反而更追求国强民富这种现实问题。

  打仗打得过,百姓安居乐业,朝廷有钱又有粮,这才是皇帝更在乎的问题。

  而事功一道,自然就是狄咏投皇帝所好了。

  欧阳修听得皇帝发问,想了一想,答道:“陛下,事功可作众多学派之一,却难以大兴。”

  “为何?”皇帝又问。

  “事功更多在术也,非道也!”这话就说到底了,这就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区别。《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事功能否大兴,阻碍就在这里。就好像一个人正抬头望着宇宙星空在思考生命的意义,而另外一个人正在拿着锄头修路,说给人修好这条路就是他此时生命的意义。

  这两个人的观点肯定不是对立关系,但一定是区别所在,而且十有八九,那个抬头思考人生意义的人心里多少会对修路的人有一定的鄙夷。这就是前文所谓的逼格差别,这种区别,一直贯穿古今中外。

  皇帝显得有些失望,却还是说道:“说起来,狄子道,堪称年轻一辈第一人!不论文才,还是治学,亦或智谋,皆当第一!”

  皇帝说这话,不仅是单纯的夸奖,更是潜意识里,其实就是希望狄咏能在学术上崛起,如果读书人与官员都“事功”了,那对朝廷的好处不言而喻,皇帝虽然没有确定的想法,但是下意识里是想托狄咏一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