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华章青铜剑客

第751章 大唐的致命隐患(第3页)

李祎话音甫落,张九龄站出来深表赞成:“申王所言极是,安史之乱就是起于节度使制度。

若不是张守珪担任了六年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又出任平卢节度使,这父子两人掌握了军政大权,也不会有今日的叛乱。

由此可见,改革军事制度,撤销节度使已经是刻不容缓!”

“张相与申王所言极是,臣等附议!”

听了李瑛与张九龄、李祎的对话,其他大臣纷纷举着笏板表示支持。

李瑛颔首道:“朕定会撤销节度使这一制度,但军事改革必须从长计议,详细谋划。朕今日先向诸卿阐述各省权力划分,回头再研究军事改革。”

“陛下圣明,臣等洗耳恭听!”

满朝文武举着笏板,齐声称颂。

李瑛继续把自己的计划对满朝文武娓娓道来:“朕准备在每个省设置三司,分管政务、司法、军事,如此一来就不用担心这些封疆大吏专权。”

听了皇帝的话,满朝文武不由得眼前一亮。

“嘶……有意思。”

一权三分,这样倒是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封疆大吏滋生不臣之心。

李瑛继续说道:“每个省的主管衙门称之为承宣布政使司,主官称之为‘布政使’,正三品,主持省内各项民事政务。

另设提刑按察使司,主官称之为‘按察使’,从三品,掌管省内司法刑事,并监督下属郡县官员。

除此之外,每省设置‘都督指挥使司’,主将称之为都督,正三品,统领省内的府兵、郡兵。

三司以布政使司为主,但互不管辖,若有分歧,可上奏朝廷裁决。”

李瑛拿出来的这套“三司制度”,基本上是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只是把“都指挥使司”改成了“都督指挥使司”,主将也从“都指挥使”改称“都督”。

原因无他,只因为唐朝人对“都督”这个官职更加熟悉。

平心而论,这套制度也有缺陷,就是容易出现三个部门互相扯皮推诿的情况。

但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在李瑛看来这套地方行政制度已经远超唐王朝的州刺史制度,这就足够了。

整个大唐帝国有三百多个州,其中上州三十多个,刺史全部是从三品,中州一百多个,刺史是正四品;不仅让朝廷付出了大量的俸禄,也导致三品官与四品官变得不值钱。

经过李瑛这么改革之后,仅有十八个省的“布政使”官拜三品,这大大提高了官员品级的含金量,满朝文武自然是喜闻乐见。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