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章 九月攻本州
王伦一直觉得儒家思想很有趣,儒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整体理论是颇有些泛泛而谈的。
但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的大儒们,对儒家经典便做出了各种符合自身利益或者时代的解释,总之解释权在我,从汉儒到宋儒,发展的趋势也渐渐明朗。
汉儒是“我注六经”,即两汉的儒学,其实是大儒们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是要阐明圣贤们的微言大义,理论基础仍旧是对圣贤们思想的重复。
到了宋儒,则变为“六经注我”,即前宋的儒学,是大儒们从经典中寻找合适的论点,从而论证自己行为的正确性。
前者是机械性的,后者是功利性的。
机械性发展到最后,是儒学变得宗教化和神圣化,而一旦学说宗教化,那么必然走向死板和一成不变;功利性发展到最后,必然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历史上南宋的朱熹为了避免这一堕落过程,拼命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就是在反抗儒学功利性的极致发展。
王伦想要改造的新儒学,其实是将功利性扭转为实用性,这一过程自然是很困难的,但未必走不出一条新的道路。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让中原王朝不断对外开拓,推行以农业、工业产品为基础的外贸,一旦放眼看到了天下之大,那么这个过程基本就无法停止了。
因为要阻拦对外开拓的人群,就是阻拦更多的人受益,任何人都无法与自身切身利益、与一个广泛的受益群体相对抗。
从新汉开国以来,王伦所有的对外战争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将蛋糕做得足够大!
就好比新汉开国之初强制推行均田令,民间反对的声音从来不断,地方豪强、士绅组织的反扑也从未停歇,但都被王伦以“匪乱”的名义强行镇压了下去。
随着金国被灭、草原打通、西夏被灭、西域再次开通、丝绸之路顺畅、海外贸易兴盛,许多原本觉得在均田令下利益受损的诸多民间人士才发现,赚钱发家的机会,原来不仅仅局限于大量集中土地啊!
若要担心家中存粮不足,福建广东百姓都已经开始向吕宋岛进发了,那里可是有着大片一年三熟的土地,产的粮食及时回运,哪怕长江以南遭受大面积的灾荒,朝廷也能够及时调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