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2页)
劣势之三,土人身躯配合体内积攒的佛教神力让这些百姓以后就只能够修行佛教法门,不能够再转修他道,同时寿命大减。
但这三大劣势也造就了一大优势,那就是这些百姓当真如佛经中经过功德池洗礼的天人一样,皆是‘大丈夫之相’,他们能修行佛法,不惧疼痛,对佛教忠诚,这就是最好的僧兵。
只要能够用好这些僧兵开疆拓土,那么再用夺来的百姓和领土供养这些僧兵,也可以让这法门长久下去,所以在一开始知道了这法门的优势和劣势之后,即使是平等王佛墨俭都没有直接反对,只是表达了不满。
几位佛主听出墨俭的不满之意,打哈哈说道,“此法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王佛宏愿非我等所能及,但王佛修行至今,为什么脱离墨家,不就是察觉到要达成宏愿,整个过程需要牺牲吗,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我道能够昌盛,至此万世太平,这【弥勒救世咒】也可以束之高阁。”
墨俭闭上眼睛,长长诵了一声佛号,“阿弥陀佛。”
他无法解决眼前佛教的困局,又不能够眼睁睁看着这么多百姓饿死,所以不满也只能够嘴里发几句牢骚话。
弥勒佛主岔开话题,转头看向旁边一位佛主,这位佛主和周围二十四天主显得格格不入,佛法流派众多,其中不乏偏激之人,如当初谋划周铁衣的欢喜天一脉就是这类修行偏激法门之人,因此他们才会从佛家中分离出来,团结一致,暗中结成二十四天。
眼前这位佛主浑身血光,杀气腾腾,身穿一件最质朴的沙弥僧衣,身后背着一根黑色似棍又似剑的武器,这就是法华寺三宝中的最后一宝,也是最重要的一宝,绝世神兵破戒佛牒。
这剑并不开刃,当初在佛陀手中,斩业不斩人,救济天下众生,但即使是佛陀,也难以做到真正的斩业不斩人,一次和神道大战,佛陀佛牒被神道算计,杀生染血,佛陀视之不祥,弃而不用。
但如此威力巨大的绝世神兵,僧人们怎么舍得舍弃,于是法华寺的主持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破戒佛牒,并以破戒佛牒为基础,建立了如今佛家四大圣地之一的法华寺。
而后法华寺每一代都专门有一人修行斩业法门,成为宗门护法,可惜绝世神兵现世需要大运,所以法华寺不是每一代的斩业僧都能够继承破戒佛牒。
因此破戒佛牒绝大多数时间都被束之高阁,不被人知晓,直到三十年前出现了一件大事,当时法华寺一夜之间半数高僧尽皆圆寂,之后才传出消息,一位烧火僧继承了破戒佛牒开了杀戒,打出寺庙,去向不详。
而且法华寺对这件事也忌讳至极,其中的细节都没有透露,随后也就不了了之,只是印证了当时佛陀弃用斩业法门这件事。
如今这位斩业僧成为佛教的杀生佛主,理所当然统领佛教僧兵,修行斩业法门,只不过在祂手中的斩业法门不再斩业不斩人,而是杀生为护生,连佛教内部很多人都不愿意靠得太近,生怕再应了佛陀那句‘不祥’之言。
“杀生佛主,如今大夏对我等咄咄逼人,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佛主可有应对之法?”
周铁衣和大明宫主在几个月前就制定了应对西部佛教叛乱的方法,那就是不主动出击,封锁西部九省道和大夏中央平原的粮食通道,借助大旱,让百姓们自己慢慢逃荒,这样能够有效控制战场形势,不至于让大夏四面出兵,难以维系自身的粮食供给。
如果等到完成工业改革和仙神合流,大夏国力到时候暴涨,自然能够从容收拾西方和北方的残局,当时这谋划十分中肯,即使是大夏圣上也认为有理,不然大夏陷入和佛教的乱战之中,即使赢了局部战役,但也要负担大量的灾民,还要派大量的士兵驻守,其中的粮食损耗是一个天文数字。
反倒是如现在一样,佛教出于自身理念问题,大夏不出兵在战场厮杀,只是封锁要道,那么佛教主动出击的情况必然很少,只能够靠流民去冲击,但却要负担九州百姓的吃喝问题,这只会让佛教的众多佛主焦头烂额,毕竟念经是无法念出一个太平盛世。
周铁衣能够变出‘钱’来,因为钱本质上是对天下货物的调运能力,但周铁衣没法直接变出粮来,所以在改革初期,他反而是大夏朝廷最大的绥靖派,能不大规模出兵占领,周铁衣绝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