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决定(第3页)

可考虑到上杆子的不是买卖,所以他们就没开这个口,没成想,他们是没开口,李言诚自己却主动提出了。

李言诚中午的时候主动提出要给老太太治病也有自己的考量。

一是他确实有信心治好这个病,第二嘛,那就是他占据的这具身体,确实就是这位老太太的亲生儿子。

虽然他对这位老太太不可能生出什么感情来,但毕竟占了人家儿子的身体,他得了好处,那么适当给人家母亲一点补偿也是正常。

至于第三,那就是李言诚确实想通过治疗傅淑怡的病,达到将程家的投资留在国内的目的。

而且还不是投资一点,是想让他们投资的更多。

基于这三方面的考量,所以李言诚才看似冒失的说出了那话。

他可以冒失,老爷子们却不得不考虑的更全面一些。

他们不愿意有个什么万一的情况下,被别人借此抓住把柄攻击李言诚。

可这种事情又哪里有什么万全之策。

不,也不是没有!

分别在自己家的两位老爷子同时眼睛一亮,他们想到了一种办法。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公开李言诚和程家的关系。

儿子给自己母亲治病,治好治坏那都是人家的家事。

不要说什么医不自医。

“医不自医”这个成语出自明朝《梅山先生墓志铭》一文。

一般认为,由于医者对疾病、医理、药理都比较明白,医病时能根据病情客观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以病而立,多无顾忌,所以常常显效。

而给自己或者家人医病时,往往联想较多,顾虑较多,担心某药热,某药寒,某药有害,某药有毒,如此掂量来掂量去,下不了决心。

开药方的时候小心翼翼的把某种药换了又换,调了又调。

最后形成的处方,其药味与君臣佐使配伍法则有违,药效锐减。

药量与寒热温凉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确,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驱邪无果的结局,疗效自然要差一些。

所以,大多以为“医不自医”的情况是因为这种“惜己”的人性,和“忧患”的心态决定的。

其实,这些只是原因之一。

中医重视疾病要四诊合参,而这一原则是医者针对患者实施的。

假若用于自身,无论是望色还是闻味、切脉都大为不便。

虽有镜鉴可以借助,但终归是难以得到准确的信息。

尤其是病痛发作时,判断力和理智程度也会降低,对诊疗思路会造成直接影响。

可无论找再多的理由,在很多更高明的一些医者看来,造成这种原因主要还是医术不精。

真正高明的医生,肯定会更加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会好好调理自身。

例如古时的华佗,张仲景,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等等,这些名医哪个不是活了六十岁以上。

千万不要觉得活到六十岁不算什么,在那个平均年龄不过三四十岁的时代,能活到六十岁,就相当于是在现在活到了九十岁的人。

能活这么久,很明显和他们高超的医术脱不了关系。

瞧瞧吧,这些神医为什么不存在医不自医的问题。

李言诚这些年也已经通过一次次的治疗,证明了医不自医这个成语在他这里并不起作用。

他虽然没给自己开过什么药,但这些年来不管是妻子,还是老丈人丈母娘,或者罗家其他人,生病和调理身体都是他亲自开药,效果非常不错。

既然不用担心李言诚给自己亲生母亲治病,会不会发生类似“医不自医”的情况,那么现在摆在两位老爷子面前就剩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要不要公开李言诚和程家关系。

这样一公开,他就肯定不能在社会局工作了。


没在一起的两位老爷子同时一愣。

不对啊!

这好像就不是问题,不是本来就打算把他调离社会局的嘛!

既然这样的话,那接下来就是跟组织汇报,看看组织上是怎么考虑的。

……

九月八号星期一

早上将妻子送到学校去后,李言诚就开车来到了单位。

在停车场刚下车,他就看到方老的专车也开了过来。

跟他需要将车停在停车场不同,方老的车进来后直接开到了办公楼前。

见状,他快步向办公楼小跑去。

等他到跟前,方老已经站在了车下。

“方老”

快到跟前时,李言诚立正站好,规规矩矩的敬了个礼。

“言诚,刚好我正要找你呢。”

方老向李言诚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说话。

“方老,您请指示。”

“你吃过早饭没”

“我在家已经吃过了。”

“那好,你陪我在院子里走两圈,我跟你说点事儿,等下我还要去大礼堂呢。”

“是”

会议还没结束,按照会议日程来看,算上今天还有三天才结束。

这种会议越到后边越重要,没有得到领导团的许可不得缺席、请假,方老这会儿也是抽时间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