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遇见神班门弄茶

第377章 激战又起(第2页)

臧质:“好。对待魏军,咱们骂归骂,但从心里说,本将军一生吃的最大亏,就是从寿阳一路过来,被这狗日的胡虏皇帝吃掉老子9千精锐。这次咱们是以1.5万杂牌军对15万胡人骑兵,不能有丝毫马虎。就按两位刚才说的,沈太守你去准备后勤事务,毛裨将你去巡查城防部署。本将军继续在这里观察观察,考虑一下应对敌军强攻的战术…”

二人领命,行礼后下城墙去忙活各自份内事。

拓跋焘布置大军,沿着盱眙城四周修筑外围城墙,切断所有对外通道,封锁盱眙城。

并开始填平护城河,打造攻城器械,准备全力攻城。

他自己想了又想,决定还是发挥自己的外交特长,给不知死活的盱眙守将臧质写封信。

他在信里写道(大致意思):我现在派出去的攻城军队,都不是我们鲜卑人。城东是丁零人、城西是匈奴人、城南是氐人,城北是羌人。你们汉人和他们死战吧。他们消灭了你们,本主进城焚烧你们尸骨,拿走你们财产;你们消灭了他们,那也是帮本主清除了不安定因素。本主还是要亲自率鲜卑健儿来覆灭你们。

按照鲜卑族规矩,拓跋焘派人将信件连同一把剑一起,送进城内。

剑加上恐吓信,是表示不死不休的意思。

臧质收到信和剑,莫名有些兴奋。

臧质可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

他的姑姑是先皇刘裕正妻。

他比现任皇帝刘义隆大七岁。

刘义隆老爹刘裕篡晋建宋时,臧质已经是姑丈刘裕身边的干将了。

他十几岁就是太尉府行军参军,一早做到徐兖二州刺史。

只不过,他仗着皇帝是自己姑丈,从不按套路出牌。

他也从不在意自己的官大官小,也不管自己带的兵多还是兵少,任性是他的招牌,高兴怎么来就怎么来。

所以,他的官职是升了又降、降了又升,没个准的。

拓跋焘想恐吓臧质,算是找对人了:找到了一个绝不会低头的人。

臧质这次读了魏主的信,脑中有灵光闪烁,冒出了一个绝妙念头。

臧质让沈璞把郡守府的文官尽量找来,安排他们把拓跋焘的来信誊抄许多份。

然后,他让沈璞起草了一封大意是这样的书信:

致魏军中的氐族、羌族、匈奴族、丁零族将士们,魏国皇帝佛狸根本没把你们当队友,而是让你们当炮灰来前线送死。这里有他给盱眙守将臧质将军的书信为证。

你们为什么还要为他卖命?

为什么不反戈一击、赚点外快?

宋国皇帝有诏谕:斩拓跋焘人头者,封万户侯,赏丝绸、棉布各万匹。

盱眙城臧质将军宣布:魏国将军头颅,换金币5千;校尉头颅换金币3千、都尉头颅2千、司马头颅1千、军侯500、屯长200…

——这样内容的信件,也让那些文书誊抄许多份。

然后,臧质让军士们将这些信件绑在箭矢上,在东、南、西、北四面门楼上射到魏军军阵里。

拓跋焘确实没说假话。

魏军在四面城门准备的首批攻城队伍,真的是氐族、羌族、匈奴族、丁零族人。

他们接到宋军射来的信件,打开看了之后,立即议论纷纷,许多人吵吵嚷嚷要讨个说法。

魏军粮草不足,拓跋焘又将鲜卑族人与其他人区别对待,这几个族群的士兵本来就吃不饱,牢骚满腹、士气低落。

见到这样的信件内容后,军心骚乱,根本不想打仗,更别说拼命。

拓跋焘也知道了四面城门处魏军的状况、动静,这才意识到与臧质斗嘴,吃了大亏。

于是,拓跋焘不再与臧质废话。

他派人到四座城门处,对魏军进行解释,送去肉干、蔬菜安抚他们。

基本稳定了军队情绪后,拓跋焘下令攻城。

对于这次攻城,魏军做了充分准备。

他们打造了许多铁索、铁钩,套在一起。派军士突破到城墙下,以铁钩钩住城墙,士兵们握住铁索,向外猛拉。

臧质则以牙还牙,用同样的铁索、铁钩,钩住敌军的铁钩,让军士们往相反方向猛拉。

攻城战变成了体育比赛:拔河。

魏军、宋军的“拔河队”都有弩箭手保护。

可是,宋军的拔河队员在城墙内,弩箭手站在高处、躲在城垛子后头;而魏军的拔河队员、弩箭手都在城下,暴露在空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