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投奔(第2页)
刘武之已经料到这位上司不好说话,但没想到对方逻辑缜密、头头是道、滴水不漏。
他一时语塞,也找不出丁点反驳借口。于是立正行个军礼,转身走了。
刘武之离开王玄谟大船,感到非常头疼。
那个丁姓及其姻亲、同乡组成的族群,人口不少,有六千多人。
20岁~40岁的青壮,有700多。他们中多数有从军经历,且都表示愿意在军中效力。
他们既然此时决定来投奔宋军,就做好了年轻人到军中效力的准备。
这点也是没得选择的。
不然,宋军干嘛接纳他们?
他们的条件是战后能分到田地,让几族人可以生存。
这一点也符合朝廷规定。
刘宋立国以来,继承了东晋对北方汉人的政策,土地方面对他们一直敞开着大门。
事实上,这时代的荒地非常充足,许多地方还没开发。
人口是国家的本钱。
只要有人,朝廷稍加扶持,让他们开垦荒地,国家今后就能收税,稳赚不赔。
现在让刘武之为难的是:丁家703人不愿分开,而王玄谟将军坚决不同意这点。
刘武之打算找庞秀之合计合计,看能否想出个两全之策。
自从上次对王玄谟建言火攻,被对方驳回后,庞秀之就基本不再主动发言。
围攻滑台城的军队,把后勤军和协战的楼船军都算上,共有九万。
三万主力围住滑台城三面。
垣护之的一万楼船军监视虎牢关方向,同时全面接手对魏国的情报工作、斥候管理。
滑台城河面的船上,还有五万人。
当然,三万是后勤军,他们乘船在黄河~济水~泗水之间来往穿梭,运送给养物资。
刘武之、庞秀之各领一万人,就驻扎在滑台城北门附近的河面上。
庞秀之除了参加王玄谟召集的会议,其余多数时间就在船上督促士兵训练,饮茶、喝酒。
刘武之找到庞秀之,径直在他对面坐下,拿起一只酒杯,自斟自饮了一杯。
庞秀之笑道:“刘将军,我观老兄今天印堂晦暗,做事必定不顺。听我的,今天放下冗务,专心喝几杯。明天旭日升起、紫气东来,咱们再谈军机。”
说话同时,他为对方续满酒杯。
刘武之摇摇头,叹口气,从庞秀之手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拿着酒杯晃晃,道:“我的命苦,今天只能喝这两杯。否则被监军太监发现,又是啰嗦事。我只问你:丁家兵勇不愿打散,王将军却坚决不答应。你说如何处理?”
庞秀之定住身子想了想,道:“我猜王将军否决的理由暗含杀机,你要是不遵从的话,出了事情,反噬后果你承担不起?!”
刘武之点头:“然也。”
“那就没得商量了。”庞秀之道:“咱们兄弟们平时论事,除非密友谋局,都会心照,尽量避开敏感话题,省得落下把柄、到时招来后患。王将军则不然,他的话充满玄机,处处埋雷。你要不按他的意思来,没事也就罢了,如果出点事,你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我给你出个主意:这些兵勇不是都分给崔勋之他们吗?你按王将军意思做好名册,交给他们仨就完了。至于丁家人是留是走、崔勋之他们收不收到人…你就别过问了。”
说完,庞秀之也不给对方斟酒,只是自顾自举杯慢慢品着。
刘武之听了,思索几息,站起身,拱拱手,一声不吭离开。
过了两天,庞秀之收到消息:丁家及姻亲、同乡6000多人,离开滑台,向碻磝方向去了。
又隔两天,庞秀之在船上,远远望见刘武之在他那边大船甲板上舞槊,一招一式,不紧不慢。
庞秀之摇摇头:六七十斤的铜铁合金槊,你这么慢腾腾舞着,不累吗?
还是说,刘武之的兵器功夫练到出神入化境界了?
一收一发、收发之际牵动天地大势,隔空伤敌,无需原来那种雷霆万钧速度?
庞秀之观看一会,回自己船舱去。
此后每天,总能见到刘武之练槊。
这位心肠热忱、经常跟着王玄谟、帮他张罗杂务的将军,看来也不打算掺和太多事了。
……
这天一早,庞秀之、刘武之同时接到军令:到中军大帐议事。
现在所谓的“中军大帐”,就是指王玄谟的大船主舱。
只不过王玄谟喜欢这样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