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遇见神班门弄茶

第363章 豪赌(第2页)

可是他的武功水准,实在不咋地。可能到不了50分。

这次北伐,他把宝押在老油条王玄谟身上,派他担任主力中的主力。

王玄谟来自太原王家,东汉司徒王允后人。

他早年投靠太尉刘裕,资格很老。但一直是担任参军、司马这样的参谋职务。没有做过统帅。

他喜欢引经据典谈论国事,对军事素养欠奉的刘义隆来说,有点像武侯再生。

而军中老将都不以为然,视其为赵括投胎。

有的还公开劝谏皇帝,不要听他空谈误国。比如萧思话、沈庆之。

但刘义隆不听。

钦定北伐总指挥、老王爷刘义恭,亲自驻守彭城督战。

其实他真正工作是总揽粮草、辎重等后勤供给。

这是要务兼肥缺。刘义隆只信得过亲弟弟刘义恭。

东线真正大都督是镇军将军、武陵王刘骏。

他是皇帝成年儿子中军事能力最强的。

军事统帅是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萧斌。东线20大军,由他调动、指挥。

辅国将军不在一、二品将军称号目录上,但绝不是杂号将军称号。

它不常被使用,一般出现在新老、皇位交接时。

这次萧斌的辅国将军,是刘义隆特别尊封的。正三品衔。

而王玄谟是萧斌麾下、东线10万先锋军最高指挥。

对比一下兵力数字:

南平王刘铄督战的中路军也只有10万;

随王刘诞督领的西路军是5万;

梁、南北秦三州刺史、宁远将军刘秀之袭扰汧陇的兵力是3万。

这还只是兵员数,没考虑将士装备、行军工具、粮草供给方面的巨大差别。

总之,这次北伐能否成功,看东路军;东路军能否得胜,看王玄谟。

各路大军都拭目以待,等着王玄谟的作为。

*****

宋国皇帝刘义隆定下北伐之策后,对外号称发兵50万攻打魏国。

其实他七拼八凑之,能调动的军队不足40万。

由汉中出发的刘秀之,是先帝刘裕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刘穆之的侄子。

在皇家,刘秀之是三公子、武陵王刘骏的追随者。

武陵王刘骏文武双全,却不得皇帝喜欢。

因为,他的母亲路淑妃,出身普通,是因美色选妃入宫的。

而刘义隆的执政思路,是一边倒依靠门阀世家。没有家族背景的路淑妃很吃亏。

正因如此,三公子刘骏的一切,都得自己去拼搏。

因为不受待见,他成年后就被外放出京,担任地方官。

这反而使他得到其他皇子没有经历的锤炼,能力卓然。

刘秀之追随的主子必须自我奋斗,这也让他得到锻炼。加上伯父刘穆之余荫,刘秀之官运颇为亨通,担任着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三州刺史。军阶是杂号宁远将军,不算高。

他手下有两员大将:刘弘宗、杨文德,非常得力。

他这路人马足额3万,不差人。目的是从汉中出陇西,反包关中,威胁长安。

西路军总都督、广陵王刘诞,这时刚改封随郡王,简称随王。

他是皇帝成年儿子中最小的六公子,刚满十八岁。

他年龄虽小,担任的官职却不低。

三哥刘骏调任徐州刺史,他便接替了雍州刺史之位。

同时被授后将军衔,三品军职。

他都督雍州、梁州、南秦州、北秦州四州,加上竟陵郡、随郡二郡诸军事。四州二郡军区司令。

由于梁州、南秦州、北秦州三州的军队被刘秀之领去打酱油,所以刘诞能调动的军队,主要是雍州军、竟陵郡、随郡军队。

刘诞任命王府中兵参军柳元景为西路军总指挥。

部队包括:振威将军尹显祖、奋武将军鲁方平、扬武将军薛安都、广威将军田义仁,略阳太守庞法起,各领1万军队。

这样算来,刘诞的西路军五万兵马,也是足额的。

中路军大都督、南平王刘铄,是皇帝四公子,时年20岁。

他的正职,之前是南豫州、豫州二州刺史。不久前,南豫州并入豫州,他就只有一个豫州刺史职务。

他的军职是三品将军之右将军,都督豫州、司州、并州诸军事。

豫州刺史部首府是悬觚城,但刘铄并未驻扎悬觚城,而是驻扎更重要的军事重镇寿阳城。即后世寿县。

刘铄这次都督中路军,辖下三州本部有3万兵马。

此外,皇帝命太子左卫率臧质担任中路军军事总指挥,统领太子府1万东宫禁军、骁骑将军王方回1万人、建武将军刘康祖1万人、右军参军梁坦5千人。

所以,刘铄现有兵马不到7万。与号称10万大军的差额是3万多。

再看东路军,大都督是皇帝三公子、武陵王刘骏,21岁。

在一众皇子里,刘骏军事素养最高。

他16岁(445年)时外放出任雍州刺史,驻守襄阳。成为百多年来,皇子驻守襄阳的第一人。

从那时开始,他手下逐渐聚集了许多杰出人物:朱修之、沈庆之、柳元景、宗悫、王玄谟、刘秀之、薛安都等。

而且,这些人物,个个都大有来头。

其中的朱修之,就是上次北伐时的滑台将军朱修之。

朱修之在第一次北伐时,担任先锋、率军夺取了滑台要塞,就地守城。而后面对几万魏军围攻,孤军坚守几个月。等不来檀道济援军,弹尽粮绝,无奈开城门投降。

不过,后来朱修之从魏国逃到后燕,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宋国。

沈庆之,吴兴郡武康县沈家人。与沈田子、沈林子同族不同脉。

当年沈田子、沈林子爷爷是五斗米教教主铁哥们,就是被同族的沈庆之祖上揭发,差点绝户。只有沈田子、沈林子两兄弟躲进天目山得以逃脱。

所以,武康沈家在朝廷有两脉,却水火不容。

沈庆之一直在家务农,直到30去襄阳探望兄长,得到刘裕舅舅赵伦之赏识,这才进入军中、走上仕途。

宗悫本不太出名,但由于后人王勃一句骈文“慕宗悫之长风”,得以名留文坛青史。

“慕宗悫之长风”说的是:宗悫年幼时,叔父问他志向,他答:我愿驾乘长风,劈开万里巨浪。

“乘风破浪”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幼童宗悫之口。

不过他的叔父当时听了他的话,有些冒冷汗,叹道:你这孩子,今后要么大富大贵,要么害父累母。

宗悫一生,确实干了不少惊世骇俗之事。

但比他更加惊世骇俗的人多了去了。

他的名气,还是因为那句骈文所致。

刘骏手下将领中,对后世最有影响的,非薛安都莫属。

薛安都出生河东薛氏。盖吴、薛永宗起义反魏时,他是薛永宗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