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遇见神班门弄茶

第358章 过江(第2页)

回去后要赶紧找大管家过问一下、叮嘱他立即切断与他们的联系…

欸,不对呀!

父皇刚才说:三家之事交由东宫查办!

那意思是…

近些年来,拓跋晃与崔浩并不对付,朝臣们大都心知肚明。父皇当然更清楚。

最近有几次人事任免,崔浩一点都没给太子面子。

但拓跋晃觉得:自己与崔浩间的嫌隙,属于小恩小怨,没到生死相搏的程度。

但这次不知怎么地,父皇忽然想通了,一改从前对崔浩言听计从的态度,要办了他…

既然父皇下了决心,他就不会犹豫,很快就会出手。

父皇交代自己查处崔浩三家姻亲,那太子府也得迅速调整部署、采取行动…

父皇说办崔浩,那意味着他活不了。

如果是这样,自己这边不如下手也重些。

还有,反正与他们一向有生意往来,那就干脆点,加倍与他们交易一次,大量赊货,到时…

哈哈哈…拓跋晃想到这里,靠在马车厢里差点笑出声来。

他琢磨着琢磨着,似乎慢慢品出父皇意思了。

皇帝应该是打算夷灭四大汉人家族,顺便抄没他们巨额家产。

以拓跋晃对父亲的了解,应该错不了!

父皇不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主,却是见钱眼开、为财拼命的主。

什么佛、道之争,什么崔浩污祖,甚至通敌卖国……这些都是借口。

那就往死里整!

拓跋晃咂摸出了皇帝意思,也就下定了决心。

办崔浩、整汉人大族,鲜卑贵族肯定极力赞成。

与他们有竞争关系的羌、氐羯等族,也会幸灾乐祸。

只有同为汉人的其他几家,比如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可能受到刺激,生出兔死狐悲之感,对皇家离心、暗恨!

那也顾不了那么多。

拓跋晃一路想着,一路思索,定下了决策,不知不觉到了家。

下车后,他立即命人去请大管家过来,如此这般开始吩咐。

……

穆萨拉受肖灵指派,坐镇平城,重点监视崔浩动静。

作为淬魂八层阴修,又在平城驻扎多年,他对寇谦之、崔浩、拓跋焘、拓跋晃…等人一直盯着。

对他们最近的行踪言语,自然清清楚楚。

得知皇帝准备对崔家及其三家姻亲大族采取大动作,穆萨拉也感到有些意外。

在日游所的操作链条上,崔浩是关键一环。

日游所→五组组长→穆萨拉→寇谦之→崔浩→皇帝…

这就是影响力传输带。

皇帝拓跋焘也认识寇谦之。没了崔浩这个环节,似乎也不影响皇帝什么。

从前的那些往来也能衔接上。

但,崔浩被拔除,不仅是事关利益交换链条这么简单。

这说明皇帝对道教的态度也可能发生了逆转。

这个得往上汇报。

鬼将之间有传讯手段,穆萨拉便把平城的情况通知了肖灵组长。

后续如何行动,等组长指令。

*****

平城。

正阳大街,崔浩府邸。

主客厅。

崔浩坐主位。

右侧是中书侍郎高允。左侧是着作令史闵湛、郗标。

崔浩身材纤瘦,年逾七旬,然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他看看高允,又看看闵湛、郗标,波澜不惊地道:“高县子,闵令史,郗令史,《国史》之作,历经十年,如今告一段落了。老夫的《五经注》也同时完工。自此以后,老夫打算闭门谢客,一心潜修道法。天高海阔,三位今后也不必再受老夫约束。来来来,老夫以茶代酒,敬三位一杯,多谢三位这么多年鼎力相助。”

三人立即捧杯起身,朝上首微举,口颂谦虚之辞,然后轻抿一口,复又落座。

高允比崔浩小十岁,也有60了,爵位是汶阳县子。

闵湛、郗标二人年龄相若,比高允又小几岁。

今天是《国史》暨《五经注》公园对外开放之日,也是四人纂史小组解散之日。

崔浩年事既高、资格又老,就这么在自家客厅请几位同事喝杯茶,宣布小组散伙,表达一句感谢,也是不小礼数。

要知道,这个时代,人们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

在座四人,仅凭年纪,就都是超脱尘俗的存在。

对世俗繁文缛节,基本可以不理会。

闵湛道:“唉,这些年在老师身边受教,获益良多。遽然散去,学生真有些不舍得呀。”

郗标不甘落后,立马接话道:“是啊,闵兄所言极是!老师您的道法,本就高深。今后闭关潜修,必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日出关,还请老师体恤吾等拳拳向学之心,召唤吾等聆教一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