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各自盘算(第3页)
肖灵手下原有30名阴修,公孙兰三位各领9名。加上萧西风和肖灵自己,这个小队修士数量是32名。
30名阴修分布在长安城周边、直径几百里范围的六座道观里。
与佛寺一样,每个道观都拥有大量田产和信徒。
这些田产都不用交税、信徒不需服徭役。
在酆都地府对应的人间各国中,这看起来是非常奇怪的存在。
只有各国国主和各佛寺、道观的掌控者,才知道其中奥妙。
国主自然希望多收税,可是也不会傻到为了收税而不顾江山社稷安危。
这时代的佛教或道教,表面上是文化层面组织,其实质则是经济、政治实体。
它们的后台极其强大,正是皇帝也不敢轻易招惹的存在。
国主想改变佛寺、道观的法外特权,唯一的搞法是拉一派、打一派。
魏国皇帝拓跋焘以前是佛教徒。这层身份是从老爹拓跋嗣那里传承下来的。
但老爹临终前,对他说过一句话:孤所以信佛,乃因道家之富。孤若不从佛,怎好意思取道家之财?
那时,道教有钱、有地、有人,皇帝只有信了佛,才方便借佛家之手,取道家基业。
拓跋嗣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现在,形势调转了。魏国道教被先皇打压尚未恢复元气,佛教则富得流油。
皇帝都不免嫉妒。
恰逢其时,拓跋焘发现:身边大臣、太尉崔浩是道教徒。
于是,拓跋焘顺势而为,似乎是受崔浩影响,转向道教。
由崔浩牵线,他结识了道教天师寇谦之。
于是,他彻底转变信仰,一心修道。
其实这是他的精心布局。
他要借道教之手,搞垮魏国境内的佛教,并找借口没收佛教田产、将相关人员判入奴籍。
拓跋焘是皇帝中的顶级武夫。在这个时代,他是媲美刘裕的唯二武主。
但他却一点也不鲁莽。
他知道佛教势力盘根错节、底蕴深厚,于是先试探一下:他颁布新的征兵令,规定魏国所有50岁以下男丁,都必须服兵役。无论什么出身、归属。
这个征兵令显然包括佛教徒。
明眼人甚至看得出:这就是针对佛教徒的军令。
新的征兵令一出,佛教果然反应激烈。他们千方百计设法逃避兵役。
拓跋焘也不立即追究。
他看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命人暗地里收集着证据。
拓跋焘的如意算盘打得呱呱响。
他不知道,崔浩、寇谦之,以及寇谦之身后的赵作义,算盘打得比他更响。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