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一个小梦想(第3页)
别说,还真有可能。
不过软件还是太过敏感,甚至比半导体都敏感。
但没关系,星海集团有着充足的时间等待。
“我觉得很有机会,申城这边非常渴望外资。”
90年代的中国,唯经济至上。
这可是送上门的业绩,申城政府巴不得更多。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并且我们这一模式,还可以复制到京城。”
京城虽然更加的敏感,但同样渴望外部资金。
只要星海集团老老实实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没理由将这么好的样板工程推出去。
“京城啊,暂时可能有点难。”
“没关系,还是那句老话,我们可以等。”
政策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只要申城这边效果好,京城那边想不心动都难。
星海集团虽然规模已经十分庞大,但精力依旧有限。如果忙于建设申城,自然就会暂缓京城那边的发展。
到时候急的,反而不会是星海集团。
两人简单脑补了会城市建设大亨后,藏重信隆提出了一条非常关键的问题。
“会长,我们星海建筑有这个实力吗”
星海建筑才发展几年,就算吸收了一些泡沫经济后倒闭的建筑公司员工,也没有那个能力建设新市镇。
“我们没有,但我们可以找人帮忙啊。港岛的地产商,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
港岛地产商早早就在元朗地区建设新市镇,后来又在天水围开发第二个。
不过眼下星海集团已经清空港岛公司的股票,人家可能不会进行帮忙。
但这都是小事,港岛股市大跌之后,星海资本还会重新买入。到时候再次成为公司大股东,这点忙基本不会拒绝。
再说了,如果不行那就联合开发呗。让出一部分利益,终归会有人愿意。
其实说起来,新市镇建设最大的难点是政府的支持,以及足够多的就业岗位。
前面的应该不难,后一个更是简单模式。
星海集团只要想,很容易就能提供数万的工作岗位。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岗位会越来越多。
如果发展到富士康那么大的规模,百万人都不在话下。
“是,明白。”
两人只是进行一番粗浅的规划设计,更多的内容还需要专业人士填充,希望到时候这边可以直接拍板定下。
接下来一连三天,青年不是视察各子公司,就是与藏重信隆讨论小镇设计的事情。
果然,指点江山永远都是男人的最爱。
两人没有老牟子喜马拉雅山通隧道,满洲里建设北方特区的夸张行径,但建设几个小镇的理想还是有的。
竹下雅人差不多在申城待了一周时间,这才带着一少部分人北上京城。
至于更多的员工,还在那里和申城政府讨论工厂建设等事宜。
第一天和第二天,模式基本和申城类似。
就是投资金额有所减少,规模在5亿美元水平,大致和两座城市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
是的,没错。
此时申城和京城,经济差不多有一倍左右的差距。不像后世,两座城市的经济差距已经非常小。
可以说申城相对于京城,以及国内其余城市,进步是有那么一丝缓慢的。
不过申城的体量非常大,所以看起来没那么明显。
至于这一世情况如何,就要看星海集团是否有着超强的经济带动能力了。
依旧是将具体的谈判工作交由旗下员工进行,但这一次青年没有去视察各大公司,而是陪在自己另一半左右。
“这样不好吧”
林清浅有些迟疑,想要结束今天的逛街之旅。
“这有什么,公司有专业人员经营,少那么几天根本无所谓。”
“如果真的少了我公司就没办法运转,我绝对要大规模改组公司管理层。”
他选人的原则是才华第一人品第二,可不是师兄堤义明的公司员工奴才论。
没有管理才能,最多成为公司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