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1号还是2号(第2页)
一位比较保守的官员沉思片刻后说:“我觉得还是平等合资比较好。这样我
们才能在项目上,有足够高的话语权。”
“没错,我们要保持独立性,不能被国外公司牵着鼻子走。”
“股份要55开,不能相信国外资本。”
面对保守派人士的说辞,科技部一位相关领导立马进行反驳。
“我反对,我认为第一个方案更好。”
“第一个方案我们话语权虽然比较小,但可以一直对项目保持影响力。如果选第二个方案,随时都会被甩下。”
“没有足够多的利益,资本家获得关键技术后绝对会选择离开,然后另起炉灶。”
他出过国,很清楚资本家的嘴脸,知道这个便宜占不得。
很多时候看似占便宜的行为,最后很容易吃大亏。
这是他在国外生活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中科院45所所长马云镶跟着应和道:“我也觉得第一套方案更好。随着技术的发展,光刻机项目的投资绝对会越来越大。”
“如果维持55模式股份,未来需要购买设备的时候,我们有那么多钱吗?”
只花费了区区几十万人民币,45所的光刻机项目都被批评消耗大。
他不相信国家会拿出巨额资金,投入这个短时间内看是无底洞的产品。
这时,一位重量级人物,中科院院长周光照也觉得第一种方案更好。
“中科院的项目资金严重不足,短时间内拿不出大笔资金投入光刻机项目。”
“这个和汽车等合资公司不同,短时间内看不出能赚钱的可能。”
虽然有中科院院长下场,但大领导依旧没有轻易下决定。
接下来,不仅是科技部和中科院相关人员,就连更高层次领导,也开始关注这件事。
随后经过长达十几天的反复论证讨论,最终由钱老拍板决定。
“选择第一套方案,借助日本半导体崛起的东风,在光刻机领域保有一定的影响力。”
钱老其实更希望自家能独立发展光刻机项目。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国家没钱,选择这种曲线救国的模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选择第一套方案吗?”
“很好!”
接下来,双方开始就合作实验室的位置,以及薪资等方面进行讨论。
竹下雅人的方案很简单,
京城和申城,各建立一座实验室。
地皮中国这边出,实验室和设备竹下雅人出。
在建设实验室的时候,中科院45所光刻机项目组成员,暂时先前往东京进行办公。
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帮星海半导体制造公司培养新员工。
至于工资方面。
在日本就是日本工资,也就是和总部日籍员工相匹配。
如果未来选择回国,工资虽然不会有日本那么高,但也会是国内科研人员的数倍。
至于到达日本之后,这笔工资能不能全额发到开发人员手中,竹下雅人就管不了了。
难得糊涂。
毕竟人之患,不患寡而患不均。
凭什么同样是科研工作者,我的工资只有他们的百分之一?
搞定中科院45所后,竹下雅人再次提议。
“公司现在非常缺人。不知道等京城和申城的实验室建好之后,能不能从别的地方,再调配一些人才。”
“比如冰城那三家公司的光刻机项目研发人员。”
这时候很多国企,都有不逊色于中科院的尖端人才。
冰城有三家国企,就曾在80年研发出国内最先进光刻机。
如果能将他们也一网打尽,就可以再次提高实验室的科研能力。
“可以,我们每年还会给贵实验室一些大学生指标。”
“真的吗?”
竹下雅人十分惊讶,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
80年代的大学生十足的金贵人物。
尤其是能进入光刻机实验室的大学生,更是天之骄子中的天之骄子。
如果选择政府,那么就是省里和中央的选调生。
如果选择国企,那么就是总部或者省里的重点培养对象。
80年代的中国太缺高端人才,属于典型的岗位多人才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