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中日决战(二)(第2页)

一次进攻,中国队总计投入了6-7人。

这样进攻是要冒着极大风险的,非常考验球员之间的传跑和对时机的把握。

所以进攻发起时,苏郁和彭俊浩都是提前做了观察,苏郁接罗怀宇回传前先是指挥后者前插,随即彭俊浩心领神会,接苏郁横敲,不停球打出直塞。

这样的好处是,进攻发起和转换的速度相当之快,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难处是非常考验队员之间的默契和持球者传球时的决策。

在罗怀宇启动接球的瞬间,刘景翼和何羡就已经在禁区造成了两点包抄,逼迫日本队防线回收。

而罗怀宇接球进入禁区后,却没有选择将球扫向门前,而是充分观察到弧顶位置暴露出的空当,而在弧顶,凌云的挡拆,陈懿延坚决地插上。

队员之间,所有人有球和无球的穿插配合,才创造出了陈懿延最后有打门终结的这一次机会。

一旦有一个环节运行出错,中国队马上就要面临日本队打反击的威胁。

但是这也在中国队的预案当中。

日本队一旦反击,中国队囤积大量人手过了半场,就是为了就地组织反抢,同时发动反击的反击。

此招虽险,胜算却大。

比起控球传导,组织向前,这种方式将战火引向对方半场,首先避免了在自家半场丢球的风险,其次在创造机会上,其实也比来回倒脚要犀利得多。

应对传控战术,或者组织打不开局面的时候,长传发动进攻,拿住一点后立即组织抢攻,亦或者交还球权后立即在对方半场形成压迫,这就是基本的高位逼抢战术。

其实在双方僵持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迟早有一方会做出如此选择,只看是谁先冒这个险了。

而中国队对比日本队的一大优势是,中国队拥有刘景翼这么一个高中锋,背打日本队两个中后卫几乎没什么压力,一点基本上都是中国队的。

而久藤安乡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中锋。

这场日本队采取的战术明显是控球传切,前场的锋线三人都是小快灵,在面对中国队的高大后卫时,能够和中场形成相当契合的联系,但是指望他们拿住高空球,那就是扯淡了。

日本队这边最高的球员是中后卫上苍悠斗,身高185,而这个身高,在中国队的后场中只是勉强及格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