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复杂 “我明白了。”(第3页)

 

    鲁刺史只好将人带了过来。
 

    祝缨先给鲁刺史见礼,鲁刺史还礼,然后让孙子来拜见祝缨,最后才介绍一下“这是唐王府的文学。戴瀛。这位就是梧州的祝刺史了。”
 

    皇帝现在只剩七个儿子了,唐王排赵王后面,戴瀛这人看着三十上下,一股文气。
 

    戴瀛先对祝缨长揖“拜见刺史。”
 

    祝缨忙还礼,又目视鲁刺史,鲁刺史道“我与他父亲是旧识,他听说了你,就必说要来见一见。”
 

    祝缨笑道“一个鼻子两只眼睛的,也不是什么好景儿。”
 

    戴瀛道“岂是因貌而求见是因人而来。”
 

    “也没什么出奇的地方。”祝缨仍然说,还挺奇怪的。
 

    戴瀛却不肯终止谈话,将话题引到了识字课本上,说“听殿下说,陛下很是欣赏祝公,殿下还说,陛下命将识字本子收好。殿下很好奇,也想看一看呢,只是不得其门。祝公勿怪,下官既遇上了,就少不得向祝公伸手啦。”
 

    “哎哟,我现在身上没带。”
 

    戴瀛道“原是该着下官拜见祝公的,如蒙不弃,下官明日去大人府上,如何”
 

    祝缨道“这有什么好犹豫的”
 

    戴瀛很高兴,又对鲁刺史说“伯父一时人杰。结交的也都是俊才。”
 

    鲁刺史道“夸他是对的,他就是俊才,夸我就太过啦。”
 

    “您是实至名归。”
 

    “哪里、哪里,你是个忙人,我就不多留你啦。”
 

    “留步。”
 

    鲁刺史让孙子“代我送客。”自己却对祝缨做了个手势“里面坐。”
 

    宾主坐下,祝缨只当刚才什么都没发生,先问候鲁刺史,再寒暄一下,又道歉“先前不知道您在这里,是我来迟了。”
 

    鲁刺史道“也是我没说。刚才的人,别放在心上。”
 

    “诶”
 

    鲁刺史意味深长地看了祝缨一眼,祝缨道“我明白了。”
 

    鲁刺史叹息一声“你一向有主意,就顺着自己的主意走,我对他什么意思都没有。他也不是我荐给你的,我也不是拦着你们见面。”
 

    祝缨道“好。”
 

    鲁刺史多说了一句“年轻人,要么不动,要么看准了就义无反顾。”
 

    “是。”
 

    鲁刺史也提到了识字课本,又问“还是原来千字的那稿么”
 

    “是。原来大人都知道。”
 

    鲁刺史道“你是用心的人。”
 

    “大人过奖了。”
 

    寒暄数句,祝缨又问鲁刺史何时离京,新年什么时候在家之类。鲁刺史道“既有外任,就不宜多做滞留,二月前我就动身,你呢”
 

    “我也一样。路还远,怕够不上春耕。”
 

    鲁刺史又问“卞行,究竟怎么回事我看他这个人,不像是能办好事的。百姓,还好吗”
 

    祝缨道“鲁公慧眼如炬。”
 

    鲁刺史闭了闭眼“河东县最难吧”
 

    “我来之前好些了,之前不时有人跑过来谋生。”
 

    “啧啧你做得很好呀,年轻气盛又不冲动,很少有人能在你的年纪里能克制住自己的。不吃点教训,他们就不知道线划在哪里。太沉稳的又容易有暮气,死气沉沉的。”
 

    祝缨安静听鲁刺史说话,等到鲁刺史回过神来说“老了,总是啰嗦。”
 

    祝缨道“您要能再啰嗦点儿就更好了,我爱听。家父教不了我这些,只好自己到处听个一鳞半爪。”
 

    鲁刺史口气也愈发柔和了起来“你聪慧,自己多半也能察觉得出,不过晚一点儿。为官嘛,有人说,要有靠山有人说要有祖荫,还有人说要会奉承,又说要姻亲,又说读书。翻来覆去,好像哪个都有道理,哪一条都有人显赫。其实都错了,归根究底,得有硬本领才轮得到考虑这些。有硬本领,怎么想都行。”
 

    “是。”
 

    祝缨老实在鲁刺史面前真真正正领了一回训,临行前又拿出一本识字课本来送给鲁刺史,说“我也知道,大家向我要这个并不是看中了它,是看中了陛下。”
 

    鲁刺史道“促狭。这么一来,梧州用不了十年,文风必须会昌盛的。即便京城,识字的百姓也不超过一半。”
 

    “就一个本子,没老师,自学也慢得要死。现在学出来的,还是士绅子弟居多。寻常人能识几个字,背下几句,脑子就不会太蠢。谋生也容易一些。”
 

    鲁刺史怔了一下,道“你还真是真心为百姓,你不是牧民,是”
 

    “我到哪儿,就将哪儿的人当自己家人。”
 

    鲁刺史道“你干出事来了,说出来的话才能叫人信几分。”
 

    祝缨笑道“是,还得有硬本领。”
 

    两人一笑,祝缨向鲁刺史告辞。
 

    戴瀛说第二天要拜访,祝缨也没特意地准备。从鲁刺史家出来,她还是依照计划又请大理寺的熟人们吃饭。
 

    这回就不在自己家了,祝宅里如今人口密集,不适合在自家宴请太多的人。祝缨在外面订了一处园子,在那里设宴。酒食丰盛,再一人送一个包。
 

    老吴已不在大理寺了,仍是到场了,当面说“我不是贪大人这东西这钱,是真想到了当年大人还在咱们大理寺的时候了。”
 

    说得一干人等都感慨万分。
 

    祝缨道“都会好起来的。”
 

    老吴摇了摇头,心道新来这位别说不如你了,连窦尚书他也不如
 

    他儿子还要在大理寺讨生活,这话他就没有明着说出来。
 

    祝缨道“梧州会馆就在那里,要是有事找我,可托他们捎信。”
 

    众人又是一阵唏嘘。
 

    祝缨与他们吃完饭,又安排雇车,将没有车马的人安全送回家。她自己最后离开,清醒地回到了自己家。
 

    在门外,她看到了几个眼生的人,带着马、车。
 

    门开着,祝缨一露头,等在那里的赵振就迎了上来“大人,有客人。”说着,将一张帖子拿给祝缨。
 

    祝缨就着灯笼的光打开了一看,上面写着卫王府的宦官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